<strike id="zubeh"><table id="zubeh"></table></strike>
        1. “如今提古邗溝都必提射陽湖,很多人都忽略了廣洋湖。”南師大歷史系畢業(yè)的姜海波,對家鄉(xiāng)歷史頗有研究。說起廣洋湖的歷史,姜海波第一印象是,知道這段歷史的人不多,而宣傳這段歷史的人更是少之又少。
          “廣洋湖的起源還要從古邗溝說起,最早廣洋湖記載為博芝湖,又名博支湖。”說起廣洋湖,姜海波滔滔不絕。
          據(jù)《左傳》記載:魯哀公九年,“秋,吳城邗、溝通江淮。”據(jù)西晉學(xué)者杜預(yù)注:“于邗城穿溝,東北接射陽湖,西北至末口入淮,運糧道也。”邗溝溝通了長江和淮河兩大水系,是現(xiàn)在的京杭大運河的中段。這就是最早開鑿大運河的歷史記錄。
          姜海波介紹,據(jù)《漢書·藝文志》及酈道元的《水經(jīng)注》記載,邗溝的路線大致是:南引長江水,再從如今觀音山旁的邗城西南角,繞至鐵佛寺稍南的城東南角,經(jīng)螺絲灣、黃金壩北上,穿過今高郵南30里的武廣湖(后名武安湖)與陸陽湖(又名淥洋湖)之間,進入距今高郵西北50里的樊良湖(又稱樊梁湖,即池光湖);再向東北入今寶應(yīng)東南60里的博芝湖(又稱博支湖,即廣洋湖)、寶應(yīng)東北60里的射陽湖;出湖西北至山陽(今淮安楚州)以北的末口,匯入淮水。因為利用天然湖泊以減少人工,所以邗溝線路曲折迂回,全長約400余里。
          其中“向北入高郵西北的樊良湖,再向東北入今寶應(yīng)東南的博芝湖”的拐彎之處,便在今南水北調(diào)工程寶應(yīng)站與界首鎮(zhèn)之間,如果縮小成一個點,那就是運河?xùn)|堤的子嬰閘。
          清代著名經(jīng)學(xué)家劉寶楠,在其所著的《寶應(yīng)圖經(jīng)》中,附有漢、西晉、宋、梁、周、唐、宋、元等朝的射陽、平安(今大部均屬寶應(yīng))兩縣四境圖,都清楚地標(biāo)明這段邗溝為寶應(yīng)和高郵之間的界河。
          如果說,還要為古邗溝曾經(jīng)流經(jīng)廣洋湖尋找一點歷史痕跡,那就是,據(jù)史料記載,1950年發(fā)現(xiàn)的漢碑上寫道,在挖博芝湖一段時,堤壩垮決,2500多名民工和士兵被湖水卷走,兩千多具尸體充塞河道,相接十里。“雖然我無法考證堤壩垮決的湖水是廣洋湖還是其他湖泊,但這段有著博芝湖記載的歷史證明,大運河的開鑿就注定了要付出昂貴的代價。”
          既然古邗溝曾經(jīng)流經(jīng)廣洋湖,為何在歷史上鮮有記載呢?對此,姜海波揣測,相比漢、西晉、宋、梁、周、唐、宋、元等朝的射陽,廣洋湖曾經(jīng)是一片灘地。“前兩年,我參與國家文物普查時,在廣洋湖幾乎很難找到歷史遺留古跡。”
          據(jù)史料記載,漢獻帝建安二年(公元197年),廣陵太守(駐今淮安楚州區(qū))陳登因射陽湖風(fēng)濤大,損壞船只,于“樊良湖北口穿溝,更鑿馬瀨(今白馬湖),百里渡湖”,又“東逕射陽,乃至夾耶”。這樣陳登把樊良湖與津湖連接起來,使邗溝出津湖、達白馬湖,改變了原來的路線,不再經(jīng)過博芝湖。其河線在原河線之西,史稱邗溝西道。 
          又據(jù)康熙書記載,自漢帝以來,廣洋湖隸屬射陽古鎮(zhèn),漢朝項羽封 文化娛樂射陽為國,項伯、劉經(jīng)、樊丹皆封射陽侯,歷經(jīng)滄桑兩千余年。廣洋湖不僅有悠久的歷史,而且有燦爛的文化?!读凝S志異》作者蒲松齡、宋代文學(xué)家范仲俺等眾多的文人墨客曾在這里留下蹤影和膾炙人口的詩篇,傳為千古佳話。

          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   信息來源:寶應(yīng)新聞網(wǎng)
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設(shè)為首頁 | 加入收藏 | 聯(lián)系我們   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版權(quán)所有 Copyright © 2010-2021
          蘇ICP備10068214號-2   蘇公網(wǎng)安備32102302010144號   技術(shù)支持:平邑在線

          一区二区三区色欲AV性爱,亚洲аv天堂手机版在线观看,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看9,伊人大杳蕉中文无码
                <strike id="zubeh"><table id="zubeh"></table></strike>